台湾哲学/社会学/文化研究硕士--申请总结
【按:这是我2017年申请台湾的硕士后写的总结。这两天刚开放今年的台湾硕博班申请,从豆瓣转贴过来】
可搭配服用:
————
#学校+户籍双门槛,才能报台湾。户籍问题很容易解决的。只要挂深圳等城市的人才市场就行了,本科还能拿补贴 。毕业时9月挂,次年年初就能申了。。。人才市场的户口也算。广州深圳的集体户太容易放了~~~不像北京上海。当然,挂后记得把身份证也重办了才行。#
(靠。这么观光客的图片)
其实申请台湾真的没什么好说的。
1. 对方信息也都是中文
2. 交流也多,很多院系信息也比较了解了。
——但是,我自己申请时,其实还是有很多困惑的(谁TMD的申请没个心惊胆战呢),但网上的信息极少极少(也因为非常小众)。尤其是缺少像申请北美phd那样的总结。我当时申的时候就想,等我出结果了,就写了,今后有兴趣还可以参考。
但其实,可能我的情况真的不具有代表性~~比较少见。
总之,有点参考也许有益吧。
————
Offer:台联大亚际文化研究学程(新竹清华)、高雄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(上了这个)
——为什么会同时知道两个offer?(梯队志愿,只能知道一个录取结果其实,后面会解释)。
0. 申请台湾理由
(1)我在本科时做社会学理论就深受台湾的本土化影响,尤其是叶启政。我的毕业论文也是研究这领域的;
(2)以此导致了我偏执;
(3)我的英语不好。等我攒了钱、基本功也准备差不多可以申的时候,我大四考的雅思也过期了,也没时间准备英语考试了(太累·~~)
(4)台湾有我喜欢的导师;
(5)生活费学费便宜;
(6)我对直接进入外语世界做理论,没有信心,希望有过渡。
1.申请材料
(1)研究计划书(各校系要求不一样,有的要字少有的要得多,有的不要)
(2)个人陈述(一般必要)
(3)成绩单:有的要求还附班级名次
(4)学位证学历证复印件
(5)有的会要语言成绩。我申请的有两个要(亚际文化学程),有的会说是托福雅思之类的,有的不明写。
(6)推荐信,一般两封。
(7)简历,有的要,有的不要。
——基本上和UK系列的差不多。
2. 申请背景
——我不敢肯定这些因素在权重时如何,反正都列了吧。
学校专业:中国排名no......100~~的211,社会学专业;
成绩:GPA 3.67,班级排名40%
英语:雅思6.5(过期),六级飘过
工作:3年多,智库机构,顶着“X省研究院”牌子,助理研究员(自编唬人的,不算真正的职称),行政职务是研究中心副主任(虚的),也在政府里参事研究机构干过1年~~。
发表:申请时,1篇《社会学评论》(人大复印资料转载),1篇co-author的核心(大学时老师带着的~),几篇垃圾的几篇会议论文,1本三作的图书,20+个/几百万RMB+的地方政府研究项目(工作上的)
奖励:一些学校的奖。
3. 导师选择
我是先想老师,再想学校。但起初也有犹豫。
因为要结合我工作三年攒的钱来安排我今后的路。就是说,如果我不再跟父母伸手了,自己能走多远。所以想着台北那边会贵一些,往南部更合适一些,但也不确定。最后有位前辈跟我说:世事复杂,必须行事简单。所以我还是优先考虑导师选择。(不过最后还是犹豫了)
但其实台湾的社会学社群不大,也容易了解。我也在16年11月有幸去武汉和台湾某社会学老前辈请教了半天,我说一个人名,他评说一番,基本上对我犹豫和不了解或误解的一些老师有了个认识。
我的研究兴趣还是相对比较广,理论、历史、方法,所以当时也有有意两三位,但最后是中山社会学的W老师要了我,我非常高兴。因为这正是我希望的:
(1) 国际化的学术(尤其是发表) ;(2)有明确的专长领域;(3)理论研究
4. 择校择专业
由于申请台湾是梯队志愿:共5个志愿,前1个录取后,后面会失效,并且不知道结果,哪怕已经被录取了。所以我理所当然,把中山社会学系考虑在最前面。
但是,到了今年3月公布结果后,究竟今年中山社会学系不!招!陆!生!~
我挺崩溃,因为我已经按要求,提前准备了历史社会学方向的研究计划。
跟导师汇报后,临时决定,既然中山今年有哲学所和亚太所可以报(如果政治所开,我就报政治所了~~)。由于台湾可以跨校、跨系所指导,我又不想再做和工作很接近、很时政化的地区研究,所以就报了哲学所。老师也很给力,帮我找了哲学所联系,确定了co-指导老师。
而中山有位老前辈,也和我认识的一位老前辈相识多年,类似于师叔侄,也推荐我过去(作为我的申请推荐人),所以想着也顺里成章了。
其它四个学校的选择:
台联大亚际文化学程(清大)>中正大学历史系>台联大亚际文化学程(交通)>东海大学社会系
当时口口声声和食菠萝说要报东海,结果被排最后了!!所以就是说,一般申请台湾,会把台大报第一,申请台湾的文科,至少也会报个政大吧,但我。。。都没报。。。
我是很喜欢亚际文化的课程,可以选很多课,尤其是有很多历史课、哲学/理论课,很适合我的方向。
5. 申请过程
(1)申请开放前(16年底-17年3月)
眼见着很顺利。
我在16年下半年,就写了个会议论文,投了台湾社会学会年会。年底也飞到花莲参加了(当然boss不知道~~)当然当时的与会老师也不知道我其实第二年要申请。。。
16年底,确定要跟W老师之后,我便想着要进一步相互了解。我提出为其2011年的英文著作,写了1万多字。我很久以后用了fb,才看到原来老师对我当时的阅读写作挺认可的。
写完书评之后,我又马上开始写研究计划书,以历史社会学为主题。基本上下班回来就搞,刷了一个月文献,花了1个月时间写出来,比报名时间提前了1个月时间。
17年年初又投了个中山中文系的欧洲汉学会议,也挺顺利。。心里想着都到家门口了,还不让我进门吗~~
但就是居然今年没社会学所的陆生名额。
(2)申请开放后到录取(17年3月-17年5月)
3.1号开放知晓,我已经跟领导提出了要辞职,3.8号离职。于是离职完之后,我立马开始重新准备研究计划。当时为了结合两位指导老师的研究特长,在申请上便于理解,于是写了福柯+批判实在论的主题。离职后,可能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大突然缓下来了,结果大病一场,基本上那个月是一边生病不停一边写了一个新的研究计划。
不仅研究计划突然要改(个人陈述也要由此改了),而且系所那边也突遇压力。由于哲学所是小所,陆生名额是全校统筹分配,所以可能分不到名额。确实,11年以来,哲学所并不是每年都有陆生名额。整个文学院也基本上只有3-5个名额而已。即使有,也只有1个名额。
我也不管这么多,反正申就申了。老师也很好,让我想好其它办法,总之能跨校跨系这都不是问题,导师是先定了的。
都把材料寄出后(结果我还老想着是不是忘记在那些纸质材料上签字确认了~~),很快就收到清大的面试通知。
——很少的院系会要面试。
其实我都不以为清大会要我。坦白地讲,因为三年多离开学术圈(也可以说从未踏入过),但这种疏离感导致我并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竞争力水平,更让自己没信心去想这些事情。此外,这种不自信也是由于自己的学校背景确实不行,而台湾和香港一样,由于和大陆的学术交流甚密,在名额极为有限(各社会学系,一般一个系只要2个人最多),很容易就被交换生、老师有交往的学生给预定了。所以,我当时本来想报清大历史系,但结果我一看研究计划书的格式中还要求划分一手档案和二手文献,我也害怕了就没报。但到了5月到高雄参加汉学会议时,有位清大老师还说,你怎么不报我们系呀~~~~
没办法,反正不自信就也就这么过来。于是准备面试,要求规定是说中英文都会有,结果我又准备英文面试要求。几年不说英语,真的是退化太多。
收到通知大概一周之后(这段时间我在刷黄日华版的《天龙八部》,以及。。那个经典老版的。。《倚天屠龙记》。。。),就用skype面试了。
面试官是李D、李Z和钟Y老师。后二位均是做历史的,前一位是做社会学的。结果大出我意外的,我准备的全是按我的历史社会学方向(投了其它四个院系的)的研究计划来准备,但竟然都关注我的工作内容,问的问题和我的研究计划全无相关(可能也与我的自我介绍时的导向有关)。
问题包括:
A. 怎样理解中国civil society的发展?
B. 为何威权政府会让它们ngo发展?
C. 20年前和现在的ngo有什么区别和相似?(是位历史老师问的,我当时听到20年前?我蒙逼了,难道不应该是问200年前吗~~~20年是什么历史学跨度~~)
——大概就这些,你懂的,大概就是ngo和政府关系的那些各种问题。
其实我在13年想申14年台湾硕士时,准备的研究计划就是这个领域。。。。。于是,我就我非常有限的理论知识(破碎的X权主义、法团主义……)之类来讲,但没有吊书袋,基本上每个回答,配上我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个ngo/政府的案例。
结果他们竟然很满意,面试结尾语说得各种欢迎。
当然,结果后,我把凭记忆把问与答,整理成电子档,以及补充一些当时没回得融贯的,发给三位老师,也得到积极的回应,很认可我这样把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做法。他们也告诉我,说我已经录取了,排位在最前,来了就有奖学金(虽然不是很多~~)。
但如此一来,我就犹豫了。。。因为我从没想过清大会要我呀~~而且清大这个学程有奖学金。。。
这下犹豫,我就重和导师商量,想着如果去清大读课程,还找他当导师,这样就把课程+导师兼顾了。(因为我十分害怕中山哲学所的欧陆背景,法语和德语取向,我现在也在担心~~)
导师也很理解我,但哲学所那边已经把名单报上去,也要了我。其实我反而更安心了。因为在犹豫的那几天,我特别纠结,要不要问一问试试,要不要争取一下。我还和那位推荐我的老前辈说(毕竟相当于我欠他一个人情,从我的角度),他还很包容大方地和我说:我们都是老人家了,你还年轻,前程最重要,无需在乎我们的这些人情不人情什么的。
(3)录取后(17年5月-)
正好趁参加中山那个汉学会议的机会,去了学校了,又见了两位导师一趟。当时的正式录取结果还没出来,但心里感觉应差不多了。也就想着,要是没录取,就当是最后一趟来台湾了。要是录取了就是来打前哨战。
我也就准备了(1)几个硕士论文选题(2)博士申请选择,向导师请教了。也由此开始写我的硕士论文的其中一个章起来。
6. 行政手续和材料规格
陆招会上都有,最好加它们的申请的QQ群,会有及时的解答。
另,如有兴趣申请,我强烈建议要去follow自己中意学校的行政会议之类的信息。这些会议记录在学校网站都有公布,会告诉你这个学校的陆生录取情况、陆生政策,远比网上直接搜得的要详细和针对性以及真实得多。
比如我整理了中山的校行政会议记录,才发现原来传说中“六限三不”政策真的松动了,像博士全奖是面向陆生,而且还新增了奖学金(虽然不多~~)以及知道了每届的录取名额、录取时间节点到底怎样,见页底。
7. 费用
由于台湾的大多是没有陆生奖学金的,所以这个要提前考虑。我也要结合自己攒的钱,所以对台北一直有顾虑,做最保守的计算毕竟。
基本上是可以算出来了,就几块:
(1)学杂/分费,学校会公布每学年,网站上有
(2)住宿费:暑假寒假会有费用安排,也会公布。也是北>中>南
(3)保险费:基本上差不多。
(4)生活费:北>中>南
(5)其它??
——我去了两次高雄,感觉物价是和广州差不多,但参差不齐,有的贵些有的便宜些。
8.发下我的申请材料的目录(毕竟台湾是要纸质版申请材料,都要打印出来,像标书一样),如也申请台湾,可豆邮我,给已发表或无所谓发表的部分 (比如个人陈述)
9. 当然吧,真的是特别感谢几位豆友,在台湾读书的,特别帮我,特别热情。
————
(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269期)